“紧跟国家绿色金融政策导向,近年来,我们加快‘绿色银行’建设,全力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邮储银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0月末,邮储银行北京分行绿色贷款余额696.79亿元,较年初提升7.58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比重近1/3。
12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传来消息,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更好服务青海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省委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青海省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15条金融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绿色低碳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实施方案》(下称《碳金融中心方案》)、《湖北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下称《绿色金融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湖北碳金融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初具雏形;力争到2027年底,湖北省初步建成以碳金融为特点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人行甘肃省分行围绕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与配套服务,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推进绿色金融试点、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助推甘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绿色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
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绿色金融作为其中一篇大文章,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绿色金融,近日,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教授表示,我国绿色金融体量大,转型金融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等新板块活力显现,但我国绿色金融同时也面临着部分标准欠缺、产品创新可持续性有待加强、“漂绿”监管仍需强化等问题。李志青特别提到,在推出契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方面,金融机构仍需下功夫。
“现在宏观经济的重点是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率。绿色低碳转型投资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力,投资大有可为。”1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央行正在研究有关进一步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规模和适用的范围。在转型金融方面,考虑基于一定的标准,适时把转型贷款纳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领域。
当前,在全球经济面临生态危机和气候挑战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方向。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融合创新、环保和高效的生产模式,不仅标志着生产力的进化,还承载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多重价值。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金融创新路径,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绿色领域流动,促进资金要素在绿色企业与绿色产业中的流动和增值,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力量。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潜力。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与供给,拓展绿色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以全新的生态文明框架指引绿色金融的未来实践发展,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碳市场探索构建了渐进式分层级交易体系,即地方碳市场先行先试、全国碳市场统筹协调、CCER交易机制补充支持,以此实现碳市场的稳健、有序发展,逐步激活其金融属性,防范突进式发展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并扰乱市场秩序。需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丰富交易主体类型,增强市场流动性。
近日,由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申能集团旗下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上汽集团旗下上海安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携手合作,成功落地首单上海碳普惠碳资产损失保险,此举通过保险填补了在该领域风险管理的空白,成为上海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