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双碳”战略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绿色金融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正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赋能企业绿色技术“出海”,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日,浙江出台《关于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持浙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强化绿色金融总量保障、完善融资对接机制、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深化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探索转型金融服务、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20项重点支持举措。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银行机构践行绿色金融,应聚力破解绿色金融项目评估、授信等难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碳达峰试点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深圳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发展碳金融便是其中一项关键举措。
发展好绿色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期货行业的“含绿量”不断提升,绿色期货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增量。
2025年3月11日晚,第212期“金融学术前沿”报告会在复旦大学智库楼209会议室举行。本次时事报告主题是“从两会看绿色金融:政策演进和创新”。本文根据报告内容、公开材料以及现场讨论,从热点背景、问题分析、国际比较、专家解读以及深入讨论等几方面展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笔者认为,碳现货市场与碳金融市场,共同构成了助力国家绿色战略落地的重要支撑,而后者则亟待创新与完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助力。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及绿色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截至2024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超4.1万亿元。
2025年伊始,绿色金融债市场发展势头强劲。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2日,根据发行起始日统计(下同),2025年以来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已达800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的95亿元。近年来,包括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等在内的绿色债券市场不断向纵深迈进,绿色金融工具箱和产品库持续丰富。
“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后,我国形成了强制市场与自愿市场并行的碳交易体系,但在规则制定、监管模式及体系构成方面还有待提升和完善。”徐延铭表示,比如,在碳现货市场制度体系建设中,目前以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参与为主;现有制度规则设计在兼容新行业、新产品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参与市场主体及产品类型也较为单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需进一步拓展,推动形成多主体参与、期现货结合的碳交易体系。